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工作以后,其实享受的就是工资待遇
老羊是在军队服役了十七年的老兵,1987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在今日头条上,既喜欢看反映军旅生涯的文章,也愿意观看军转干部回到地方工作的有关消息。这些文章,只要不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写的,绝大多数都具有可读性,有兵味,接地气,很温暖。
有人说,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相应为连股级、营科级、县团级、省军级。这种安排,在某个特定的年代,可能会出现。比如,文革时期,有些军队干部在地方上可能会得到重用,职务安排比较理想一些。实际上,在大部分地区、大部分时间,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都是降职使用的,有的甚至降低两三级。军队的营连职干部,大多数没有安排职务。(在县城的党政机关,营职干部可能会安排个小职务)。
据我所知,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最实惠的、能看得见摸得着就是工资待遇。
老羊在部队干了几年政治教导员,应该算是名正言顺的正营职干部了。转业之前,上边传达有关文件,说是转业到地方以后,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
当年转业,当地军转办把我分配到某市级机关工作。报到之前,这个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就明确告诉我,“小羊,你到我们这里工作,暂时不会安排实职。”这个结果,倒是在个人事先的预料之中。因为,之前我已经打听过了,八十年代中期,转业到市级机关工作的团职干部(部队的实职干部),可以安排个副科长的职位,团以下干部就免谈了。我们这些正营职干部,既然自己选择了在市级机关工作,回来先当几年办事员,也就认了。
转业回来之后,工资套改为正科级。与地方年龄相仿的干部相比,还多拿了一点钱。不过,这种优越感,经过逐年调资,慢慢地也就消失了。因为,有时候调整工资,军转干部基本上是“空调”。
政治待遇更没有享受到。没有谁把你这个曾经的正营职军官看成是正科级干部。当年,与我一起转业到这个单位的,还有一个野战军的营长(人家上过前线,在中越边境打仗立了个二等功),还有一个团后勤处的处长。我们三个人正好是司政后齐了。这三人共同语言比较多,有时候就会私下在一起发牢骚:“我们转业干部,是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保留工资待遇,考察使用,以观后效。”
转业后第三年,有一天,单位人事科长打电话叫我去谈话。我不知是什么事,就到了他的办公室。人事科长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恭喜你,小羊。”我一下就懵了,有什么好事呢?人事科长紧接着又说:“经过组织研究,提拔你为副科级干部。”这会儿,我才明白,我们从转业到这个单位那天起,组织上从来没有认为你是科级干部。我只好顺口说:“感谢组织上关心。”内心深处却有一丝淡淡的惆怅。干了多少年,辛辛苦苦,从一个普通士兵逐级升迁到营教导员,地方上并没有把这个级别当作一件事。干部级别还是由地方重新确定。
实际上,这个副科级干部也是个虚职,实质上还是干办事员的活。后来,组织上又任命自己为副科长、科长等职务,那都是后话了。
即使自己担任科长职务之后,工资上也没有上涨。
又过了几年,市委任命老羊为副处职干部。我看工资还没涨,就问我们单位的会计。会计是个小女孩,心直口快。她说:“哪个说你的工资没涨啊?你再仔细看看,不给你涨了两块钱吗?”我认真比较了几个月的工资表,不禁哑然失笑。好不容易升了个副处职,只涨了两元的工资。由此可见,军队转业干部的工资待遇一开始还算说得过去。
军转干部工作安排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工资待遇还是一分不少的。只要是团职干部,即使是办事员,年终的绩效考评奖还是比照县处级干部的待遇。所以,有些军转干部冲着这一点,也就求得了心理平衡。
再过几年,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就更困难了。二十年前,空军某基地的一个副司令员(副师职)转业了,安排到我们这里市政府办公室当纪检组长,好歹算是办公室领导班子成员之一。某集团军防空旅副旅长(正团职)转业了,安排到市级机关一个单位当纪检组副组长。这还算不错的,至少有个职位。
现在,军转干部安置就更加不容易了。许多机关,接受了副团职干部,连中层副职的位置都没有。甚至在一些县区级政府机关中,还有副团级干部当普通办事员的。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