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残运会冠军王宏宇:摔打出的生命之光
“来了来了,
王宏宇回家了。”
“欢迎冠军回家!”
……
10月26日
开原市慧谷阳光小区里
早早挂上了祝贺王宏宇
夺得亚残运会金牌的欢迎条幅
邻居们手执小红旗
用最淳朴最热烈的方式
欢迎从杭州亚残运会上
载誉归来的王宏宇
视频加载中...
“妈妈,我打赢了比赛。”10月25日12时15分,杭州亚残运会柔道女子+70公斤级J2项目比赛刚一落下帷幕,王宏宇母亲仉凤芝手机里就收到了这条报喜短信。“她一走下赛场,立马给我来了信息,我这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了。”女儿已不是第一次参加大赛摘金,之所以这份激动在仉凤芝心里久久延续,不仅因为这枚金牌是王宏宇成为妈妈后的“首金”,也因为作为盲人柔道运动员的不易和艰辛,她也最懂。
命运的玩笑
由于从小个头就比同龄人高大,再加之学业成绩不够出类拔萃,父母常年打工又身体不好,为了减轻他们的压力,王宏宇转而穿上了柔道服,这一年她才12岁。
王宏宇和启蒙教练在一起。
2000年,她进入市体校学习柔道训练,启蒙教练赵梅至今都难忘王宏宇给她留下的印象。“这身体素质一看就是练柔道的好苗子,而且年纪轻轻还勤奋,听她抱怨累的时候少。”有斗志、肯吃苦的王宏宇不断用成绩说话,最终被省柔道队教练看中。
2016年,在云南举行的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无差别级决赛中获得亚军不久,正值兑现天赋的时候,病毒性角膜炎却打乱了王宏宇的生活节奏,加上平日不停训练,最终一只眼睛几乎失明,另一只眼睛出现视障。期间尽管做了两次眼角膜手术,但仍难逃厄运,眼睛逐渐失去光感。
咫尺之遥的世界,在她面前遮上了面纱;几步之外的风景,则向她关上了窗。从健全人到视力残障,命运的打击反而让她愈发顽强,选择重新返回盲人柔道训练场。盲人柔道是专门为视力有障碍的运动员设立的项目,参赛者将根据视力残疾的严重程度被划分为J1(全盲)、J2(有残余视力)两个级别,王宏宇属于J2级别。身着柔道服、分腿站立在训练场上,站在远处看,和健全选手没有太大区别,可如今她眼中的世界只是一团模糊的光影。
错失的机会
翻滚、仰卧、跑圈、背负投……身体像面团一样被揉捏拉扯,这样的“魔鬼训练”,6年来王宏宇从来没有间断过。照常说,从小就进行柔道训练,她在盲人柔道项目上相较于“半路出家”型选手,有着压倒性优势,可盲人柔道这一行讲究“跤感”,种种细微动作,不是仅凭摔打经验做出反应,而是一切靠感觉,这也意味着王宏宇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由于视障者通过观察与模仿学习柔道动作的难度大,所以他们在赛场上的竞技之道,就全凭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去想象动作,靠听觉去辨别脚步,靠模糊的视线去探索制胜招式。
王宏宇至今仍对她日常的训练如数家珍,和队友之间互相摔打、轮番卧倒,你来我往。王宏宇说,背部重重叩击在训练室地板时,感觉都在震动,而身上的红肿青紫从没消失过。就这样,她每天要经历上百次的摔打,咬着牙硬挺着渡过。但现在谈起这些,她就是轻飘飘地带过一句,“因为热爱才坚持”。
直到2018年开始渐露锋芒。她连续3次在世界盲人柔道锦标赛、世界盲人运动会中荣获第一名,并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冠军。与此同时,东京残奥会的大门也随之向她敞开。
可意外的是,在残奥会的赛场上并没有出现王宏宇的身影,提起这次遗憾,她的眼泪突然涌了出来。由于疫情原因,国家队未能前往日本,所以盲人柔道项目就无法分级参赛,从国家队回到省队训练馆的那天,王宏宇嚎啕痛哭,想起3年来的付出,她不断地扪心自问:“释然吗?很难吧。”“这么多年来,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她这样大哭,一般苦累她都自己扛,很少和我们说,训练上的这股坚强劲儿,早超过我们的想象了。”回忆往事,仉凤芝除了遗憾,更多的是心疼。
冠军的荣耀
随着年龄增大,王宏宇的身体也发出“抗议”,年轻时训练的狠劲儿渐渐开始反噬她,先是半月板损伤、腰脱,加上糖尿病,多年累积的伤病时常提醒她,属于她的“黄金时代”已渐渐远去。“我现在每天都有不同的关节部位在疼,都是新伤叠着旧伤,实际上全身早就没有了好地。”
为了备战杭州亚残运会,王宏宇抛下仅有6个月大的孩子,只身返回国家队进行3个月的恢复期集中训练。糖尿病本就让她身体极易无力,而柔道又是靠体力说话的项目,加之之前剖腹产手术刀口恢复状态差,整个集训期王宏宇异常艰难,训练成绩也出现曲线波动。“我就只能用意念告诉自己,忘记手术刀口疼、忘记不能下蹲这些事,不去想就好像不会疼了。”比赛的结果似乎早已蕴藏在了惊雷与点滴里。25日,杭州萧山临浦体育馆里,王宏宇在比赛接近尾声时,前脚一绊,再迅速地上手将对手压制在地,把其背部狠狠地“砸”在地上,让对手防不胜防,迅速又干净地击败哈萨克斯坦选手。
在王宏宇家中客厅里,有两个区域特别显眼:一进门玄关处摆放着王宏宇年幼时比赛的照片,还有装满密密麻麻奖牌和证书的柜子。大大小小的荣誉,是她成长的见证,也是她拼搏的成果。
亚残运会、世锦赛、接下来的残奥会……每次大型赛事前,王宏宇都要跟随国家队进行封闭式集训,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常态,回家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我这次回来最多能待10天左右,然后去集训,过年都不能回来了,孩子又得辛苦我妈给带了。”只言片语间能读懂一个女儿的孝心,但同样身为妈妈,刚满11个月的儿子面对王宏宇的突然拥抱和亲近,吓得哇哇大哭,让她有些措手不及。
拿到亚残运会金牌后,王宏宇距离大满贯,只差一步之遥的残奥会了。34岁,在任何项目上都已是大龄运动员,柔道也不例外,可为了弥补2年前东京的遗憾,王宏宇说,“我想参加残奥会,让那个未完成的梦想实现。”这也是她作为一个残障健儿的终极目标和对体育精神的追求。
即便被命运以痛亲吻,可她依然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