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军人一生的100个关键词之八:军礼
影响军人一生的100个关键词之八:
军 礼
战士向祖国敬个军礼,万里春色在我心里。
——石飞
词源学释义
“军礼”本义指古代五礼之一。“五礼”分别是与祭祀有关的吉礼、与冠婚有关的嘉礼、与宾客有关的宾礼、与军旅有关的军礼、与丧葬有关的凶礼。“军礼”就是军中所行的礼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这样的记载:“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中国古代对军礼看得很重,《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曾有“以军礼同邦国”的表达。直到一场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彻底失利,一个皇帝才认识到旧军礼有碍戎政与邦交,遂决定参仿外国通行之军礼,订立简易之军队礼节。由此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队礼节制度──《陆军行营礼节》。那场战争是甲午战争,那个皇帝是光绪皇帝。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民国二年,《陆军礼节》颁发,中国军礼的发展走上了新历程。商务印书馆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对“军礼”的解释就是“军人的礼节”。
不妨听一听
用左手向毛主席敬礼的将军
1929年春天,贺龙军长率领的工农红军第四军转战到了湖北省松滋县。这天,一个只有15岁、身材瘦弱的小铁匠跑到红军部队,怕不要他,就主动请求当马倌。由于发育不良,他还没有马背高,大家都劝他等长大了再来。小铁匠抱住一棵大松树,说什么也不肯回去。军长贺龙看他很坚决,就特批他跟着宣传队去提糨糊桶子。
这个小铁匠,就是后来步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行列,在战争中失去右胳膊、人称独臂将军的贺炳炎。1955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贺炳炎参加红军的第二年,遇上红军大转移,需要把47个俘虏转交给友军。贺炳炎主动请缨,一人一枪,押着47个俘虏翻山越岭,顺利地交给了友军。从那以后,他进步很快。18岁时,就已经是团长了,成为红军部队里最年轻的指挥员之一。
1935年,蒋介石为了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调集140多个团约30万兵力,对湘鄂川革命根据地发动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的围剿。当时,活跃在这一革命根据地的是红军第二、第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二、六军团决定突围。突围之前部队整编,新组建了红五师和红十六师,其中红五师由3个独立团组成,年仅22岁的贺炳炎出任师长。
突围途中,红军抵达洞口县瓦塘屋时遭到了国民党军队阻击。总指挥贺龙和政委关向应决定调贺炳炎的第五师火速驰援。贺炳炎深知此役关乎二、六军团的生死存亡,战斗中不顾警卫员劝阻,亲自操起一挺机关枪冲锋在第一线。这一役,敌军全线崩溃,二、六军团顺利地扫清了障碍。在战斗中,贺炳炎被一发炮弹炸断了右臂。
他被抬到总指挥部战地卫生所,卫生部长贺彪一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伤口血流不止,右臂只余下一点点皮连着。更要命的是,贺炳炎还患有严重的急性肺气肿,如果不立即截肢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贺龙决定推迟部队转移时间,马上实施手术。
没有手术锯,贺彪找到了一把木工用的钢锯。没有麻醉药,有人提出用吗啡。贺龙听后问:“有没有其他副作用?”贺彪回答说:“吃少了不管用,吃多了可能会对大脑有损伤,再一个很可能上瘾。”
从昏迷中醒过来的贺炳炎,用左手将吗啡打翻在地:“我不需要什么吗啡,关云长还能刮骨疗伤,何况我一个共产党员!” 就这样,贺彪用一只木工用的钢锯将贺炳炎重伤的右臂锯了下来,贺炳炎痛得满头大汗,硬是挺住没吭一声。
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率部直插敌后,首战雁门关,歼敌300余人,击毁汽车20多辆。八路军顺利地撤离战场后,日军后继部队在这里竖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殉国67人,过往车辆千万小心”。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首次遭到重创,“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打破。贺炳炎获得了统一战线政府的通令嘉奖,海内外报纸也大力宣传,称之为“雁门关大捷”。 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和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里,都列举了贺炳炎指挥的此次战役,说明“八路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944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贺炳炎是会议代表。休会期间,毛泽东到驻地看望参会代表,走到贺炳炎面前时,贺炳炎激动地立起身,用左手向毛泽东行了一个军礼。毛泽东连忙握住他的左手,亲切地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嘛!不用这样敬礼。从今往后免掉你这份礼吧!” 贺炳炎当即表示:“主席,我还有一只手,我还能够冲杀!”
毛主席把他的手握得更紧了,又拉他在自己身边坐下:“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育出这种独特的人才!等革命胜利了,你还要用一只手建设新中国呢!”
全国解放后,贺炳炎先后出任一军军长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方42岁,放在今天,还属于青年的年龄。但是,由于在战争中曾经11次负伤,伤口多达16处,贺炳炎的身体已经严重地垮掉了,组织上多次为他治疗,终因医治无效,于1960年7月1日在成都逝世,享年47岁。
将军去世后,家人曾想把他送回老家安葬,成都的老战友建议最好还是葬在成都,以便清明节时有机会去看看他。贺炳炎的家属同意了这一请求,把将军葬在了成都。直到今天,年年清明,将军的坟头都会有寄托思念的白花在风中晃动。这位曾经用左手向主席敬礼的上将赢得了共和国军人的无限崇敬,每个走过他坟前的军人都会停下来,把庄严的军礼献给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
军人如是说
战士最懂它的含义
军礼,是军人最庄严的礼节。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敬一个军礼泰山重,战士最懂它的含义。”
据说,西式军礼源于英国,最初是国王接见士兵时,士兵为表示尊重,特意用手遮住眼睛,以避免直接与国王对视。引进西式军礼的第一个中国人是李鸿章,他在淮军推广时称之为“习练手足”,这一改革最终结束了清代甩“马蹄袖”的军礼。
在我们这支人民军队里,军礼不再是对皇权、王权等一切特权的仰视,而是官兵平等、纪律严明等内部关系的直接表达,是拥政爱民、军民共建等对外交往中的崇高礼节。在官兵看来,紧紧合拢的五指,分明就是鲜红国旗上闪耀着光芒的五颗星星;指尖紧紧地贴着太阳穴,那是在表达时刻听党指挥的忠诚;掌心向着耳朵,就是要一切听从祖国的召唤,听从人民的召唤。当然,军礼中还寄托着战士的理想和愿望——
敬一个军礼给澎湃的大海,浪花睡得安稳甜蜜;
敬一个军礼给蔚蓝的天空,鸽子抖开和平的羽翼
……
编辑:武景生
撰稿:董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