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冬九九吗?
2025年的腊月十八是1月17日,这一天正是冬四九的第一天,冬四九是冬至后的第四个九天,而冬九九是指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单位,共九个九天,即八十一天。在民间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说法。
冬九九的养生习俗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冬九九的来历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数九风俗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一书,讲南朝“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在古代,数九不仅是一种记录时间的方式,更是人们消遣寒冷冬天、期盼春天到来的一种方式。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用来记录数九期间天气变化的一种方式。明代流行九九消寒图,现存明代单线拓印的木版年画《九九消寒图》,弘治元年(公元188年)刊刻,图中央画一枝瓶中梅花,花枝上有八十一个花瓣,人们可从花瓣上染色或记录每天风雪阴晴等变化。《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了两种消寒图的画法:其一是梅花消寒图,“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其二是圆圈消寒图,“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布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暑之候”。
各九的特点
• 一九二九:这两个九天通常是初冬时期,天气开始变冷,但还不是最冷的时候。民间有“一九二九不出手”的说法,意思是手不用伸出来,以免冻伤。
• 三九四九:这两个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气温最低,寒风刺骨。民间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意思是河面结冰,可以在冰上行走。
• 五九六九:这两个九天天气开始逐渐变暖,河面的冰开始融化,柳树也开始发芽。民间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说法。• 七九八九:这两个九天天气继续变暖,河水解冻,大地回春。民间有“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说法,意思是河面解冻,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
• 九九:最后一个九天,天气已经明显变暖,春意盎然。民间有“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说法,意思是春耕开始,耕牛在田间忙碌。
习俗:
• 画九: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画一枝素梅,上面有八十一个花瓣,每过一天就染红一个花瓣,花瓣全部染红时,春天就到了。
• 写九:选取每字九画的九个字,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过一天就描一笔,九个字描完,八十一天也就过去了。
• 吃饺子:冬至这一天,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冬至到,吃饺子,耳朵冻不掉”。
• 祭祖:冬至这一天,许多地方有祭祖的习俗,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意义
• 天文意义: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变长,但气温却会继续下降,直到“数九”结束,天气才会逐渐变暖。
• 文化意义:冬九九的计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通过“数九”的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预测天气变化,同时也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些文化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