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北伐——不唐突的唐-突厥之战
战争名称:唐-东西突厥战争
战争时间:公元620-657年
战争地点:今中国北部陕甘宁蒙新等地,蒙古、俄罗斯、中亚部分地区
交战各方:唐军v突厥军(东西两部)
总帅:李世民、李靖、张公谨、苏烈等(唐军);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东突厥军);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西突厥军);疑难夷男可汗(薛延陀)
三朝难解突厥患,五龙阪上智退敌
北方游牧边患是中原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考验。南北朝时期,代替柔然成为草原霸主的突厥人屡次南下劫掠,北方农牧百姓深受其害。隋时,趁着突厥人的内部矛盾加之杨坚的有意分化,强大的突厥分为了东西两部(582年),东突厥由沙钵略可汗领导,西突厥则由达头可汗领导。沙钵略一开始打不过达头,再加上东边契丹人的夹击,让东突厥在启民可汗时期一度归附隋朝。然而,当杨广一玩完——
三征高句丽后的杨广:哦豁,完蛋
始毕可汗:是时候撕毁盟约了,诚信值这种东西不稀罕
趁着隋末大乱,突厥人占了不少便宜,李渊以及其他北方军阀领袖亦多次和突厥交战,到了大唐基本一统的时候,遏制突厥的扩张势头显得十分必要。624年,东突厥大汗颉利和小汗突利准备趁唐统一不久立足未稳之际大举南下,借道尚未被统一的梁国(当时辖鄂尔多斯一带)剑指长安城。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军队,李建成以及部分大臣建议父亲先迁都再做打算,李世民认为不妥,据理力争,最终说服父亲抵抗,李渊遂派遣李世民、李元吉抵御突厥大军。
(李世民)
突厥军此时已经推进到五陇阪(今陕西宝鸡凤翔县),同长安近在咫尺。由于急行军再加上关中阴雨连绵,抵达战场后的唐军士气已经十分低落,加之敌强我弱,更是无人愿意应战。不过李世民探知两位领兵的可汗有隙,决定利用他们的不和打开局面。
李世民从军中挑选一百精骑来到战场显眼的位置,大骂颉利可汗为破坏盟约的不义之徒,邀其单挑。颉利看到唐军人数如此稀少,认为有诈,不敢轻易回应。李世民对突利可汗使出一样的招数,突利也避而不应。两个可汗都认为唐军兵力如此少,一定是自己人这里有人和唐军密约。进一步破坏了两人的关系后,李世民说服突利可汗不参与战斗,自己则领着诸将士趁着大雨突袭了颉利的主营,迫使颉利可汗求和。李世民用离间计以少胜多,在五龙阪之战成功粉碎了突厥南下的意图。
(李靖)
药师夜袭阴山帐,太宗得称天可汗
628年,铁勒(高车)薛延陀部崛起,迅速将东突厥的领地吞了一半。两年后的630年,李世民决定趁此机会消灭东突厥。李靖(字药师,571-649,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正月以三千精骑拿下了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由于颉利可汗误判唐军实力,仓皇后撤到阴山一带,并向李世民遣使议和——
魏征:颉利可汗生性狡猾,恐怕议和只是缓兵之计
李世民:有道理,那我们就答应和谈!
魏征:有你这个更加狡猾的小眼神我就放心了
李世民派遣唐俭(字茂约,579-656,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等人前往牙帐抚慰颉利汗。李靖也意识到如果真的进行和谈,定会让颉利恢复元气、东山再起,于是打算将计就计,趁着突厥因和谈松懈之时奇袭牙帐。张公谨(字弘慎,594-632,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劝说李靖要考虑使节安危——
李靖:此乃必握之良机,唐俭之辈不足惜,撕票就撕票吧
唐俭:WTF???
(阴山一带)
于是李靖趁着黑夜和大雾,带领苏烈(字定方,592-667)、张公谨等人奇袭了突厥牙帐当时的所在地(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歼敌万余人,俘虏突厥百姓十万余,牲畜数不胜数。危急关头,唐俭等使者也被唐军成功拯救。阴山奇袭让东突厥各部彻底归附唐朝,唐廷在大漠地区设置云中、定襄都督府。颉利可汗本想逃到吐谷浑寻求帮助,结果被俘,李世民原谅他的所为(主要是为了安抚突厥人)并赏赐官职,颉利在634年死于长安。年近七旬的李靖从漠南归来后又主动请缨参与到灭吐谷浑的战斗中,和侯君集、薛万彻等人一起击败吐谷浑汗慕容伏允(鲜卑族)。吐谷浑军为了阻止唐军深入,采取焚烧牧草的焦土战略,然而李靖坚持兵分两路疾驰猛进,寻歼敌人主力,他的做法也在日后成为了苏定方的榜样。唐军迅速击垮吐谷浑,迈出了恢复丝绸之路的第一步。
随后十余年里,唐将张俭、李勣、薛万彻、程名振、张士贵等多次挫败薛延陀的南下意图,并在647年吞并薛延陀,将漠北地区直至贝加尔湖纳入唐土,广设都督府进行治理。对薛延陀的战争中,因为唐扶持铁勒的另一部族回鹘,也为日后回鹘人成为新的霸主埋下了伏笔。
定方疾驰逐贺鲁,唐兵大雪满弓刀
突厥分裂后,西突厥也时常袭扰大唐陇地,648年,唐军曾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但不久又被西突厥反击回来,唐高宗李治同样认为应该像对东突厥一样集中力量打出沉重一击,彻底击垮西突厥。657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后,苏定方率领汉、回鹘联合骑兵数万骑奔赴阿尔泰山。在阿勒泰附近,苏定方以步兵长枪阵阻碍西突厥主力沙钵罗汗阿史那贺鲁的进攻,等待其连续冲锋三次未果疲惫不堪后再以骑兵进击,成功击溃西突厥主力。唐军势如破竹,再加上说、战并举的战略(此战略由薛仁贵提出,但是薛仁贵没有参与征西突厥的战役),许多西突厥部落投降唐军。
(唐代骑兵俑)
苏定方在追击阿史那贺鲁的途中遇大雪,雪积甚厚,行军困难。苏定方力排众议,认为此时贺鲁定心存侥幸,是出击的最好时机,于是鼓舞全军将士,冒雪前进,再度击溃阿史那贺鲁部。这还不算完,苏定方又一路追击阿史那贺鲁直到金牙山的牙帐(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北方山区某地)。面对唐军的不懈追击,阿史那贺鲁只顾得仓皇逃命,难以重新集结兵力,他在逃到石国(塔什干)后被当地人擒获,送往大唐。
苏定方之所以能连战连捷,孤军深入却迅捷不慌,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处在强盛时期的唐军士气高涨,所部多为擅长骑射、适应边塞恶劣环境的士兵与外族协从军;二是唐军战略的出色落实,恩威并施的方法让唐军在当地获得了许多盟友,不必担心补给问题或被抄了后路。以上两点再加上苏定方出色的指挥与果断,让唐军迅速达成了彻底击溃西突厥的目标。而在阿史那贺鲁被俘后,苏定方让已是强弩之末的部队罢兵息战,将从牙帐缴获的牲畜分给归顺部落,成功稳定了刚刚被征服的中亚地区局势,让都督府得以建立统辖——
大食人:一脸奸笑的吃瓜看戏
苏定方:???
(在长安的拜占庭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