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解放军人工挖掘的“816”地下核工程
揭秘:解放军人工挖掘的816地下核工程,老兵回故地失声痛哭!
2012-06-12 07:46
“816”地下核工程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群,中国唯一集大三线建设背景、地下核军工概念、震撼性人工巨洞于一体的特色景区。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
1966年10月,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1967年2月正式开工,总投资7.46亿元人民币,先后有6万余工程部队官兵参加建设,在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后,于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1][4][5]。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并对外开放。该工程占地面积10.4万平方米,轴向叠加全长21余公里,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工程共9层,主洞室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上下3层干、支洞体体系,洞内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主要景点有104核发电厂房、9号引水洞等。建筑布局宛如迷宫,体量庞大。
“816地下核工程”。2010年4月24日,游客在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洞口参观
“816工程”,全名为“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坐落在重庆涪陵区白涛镇的深山里,是1966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因为当时是一项隐秘的工程,所以只有编号。(文字来源:中国军网,图片来源:新华网)2010年4月24日,游客在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洞口参观。该工程1967年开工,前期由工程兵进行开凿打洞,前前后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1984年停工。2002年4月解密。
2010年4月24日,百余名当年参加开洞工程建设的工程兵建设者成为首批参观游客
2010年4月24日,导游带领游客在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参观。百余名当年参加开洞建设的工程兵和厂房建设者成为首批游客。(新华社发)
当年挖洞建设8年间,近百名工程兵及建设者牺牲,参观老兵抚今追昔,失声痛哭
据了解,由于施工条件艰苦,在挖洞的8年时间里,有近百名工程兵和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铭记他们,建峰集团在此修建一碗水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纪念碑。图为在烈士陵园,数十名老兵情绪激动,有些更是失声痛哭。(新华社发)
“816”地下核工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作为“三线建设”重要工程项目,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
2010年4月24日,游客在816地下核工程参观。816军工洞体地处涪陵区白涛街道。1966年,周恩来批准在此建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新华社发)
816军工洞洞体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
2010年4月24日,游客在816地下核工程参观。816军工洞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洞内建成大型洞18个。 洞体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新华社发)
核反应堆大厅,上下共有9层,高达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大小与一个标准足球场相差无几
2010年4月24日,游客在核反应堆大厅参观。核反应堆,又称为原子反应堆或反应堆,是指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该大厅上下共有9层,高达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大小与一个标准足球场相差无几。(新华社发)
核反应堆的“锅底”基本保存完好。锅底直径七八厘米的2001个小孔,用于核材料、核能量的交换
2010年4月24日,游客在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参观。核反应堆的“锅底”基本保存完好。据介绍,锅底直径七八厘米的2001个小孔,用于核材料、核能量的交换。由于这里未曾进行生产就停止,因此并没有核辐射。 (新华社发)
作为三线建设工程,隧道中还能看到各种红色字体的革命标语
作为当初的三线建设工程,隧道中还能看到各种红色字体的革命标语。例如,“三线建设要与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又如一些鼓励士兵、工人的标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新华社发)
当时挖了一半的地下工程
2010年4月24日,816地下核工厂,游客路过当时挖了一半的地下工程。(新华社发)
在9层楼的主控制室,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
2010年4月24日,游客在816地下核工程参观。在9层楼的主控制室,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计算机控制台正对的4个直径约2米的圆形控制盘上,分别注满数百小孔,核材料棒就是插进这些小孔,不过从未真正用于生产。(新华社发)
中控室控制台
2010年4月24日,816地下核工厂中控室控制台。(新华社发)
中控室控制台
2010年4月24日,游客在816地下核工程主控室参观。(新华社发)
816核工厂整个建筑洞体呈抽屉形,路线宛如迷宫
2010年4月24日,一辆汽车在816地下核工程中行驶。816核工厂整个建筑洞体呈抽屉形,路线宛如迷宫。据介绍,山体周围共有19个洞口,分别规划为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洞内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指引的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新华社发)
一处未开放的通道。目前该洞对外开放的面积不及整体面积的十分之一,只对国内游客开放
2010年4月24日,816地下核工厂一处未开放的通道。由于目前只对洞中进行了简单清理,尚未大规模包装,目前该洞对外开放的面积不及整体面积的十分之一,只对国内游客开放,门票在50元左右。(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