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赫薰辞
编辑|赫薰辞
前言
商鞅,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在历史上被誉为“法家之祖”和政治改革家的杰出代表。
但是尽管商鞅为秦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结局却是含冤而死,五马分尸,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到平反。
为什么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秦王却从未给他平反?难道这个变革者做出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吗?
商鞅的生平
商鞅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改革家,他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尽管最终遭遇不幸的命运,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出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多个相互争霸的诸侯国,政治割据,社会动荡。他是赵国人,起初未在自己的国家扬名立万。
商鞅的政治生涯开始于公元前359年,当时秦国的孝公继位。秦国地处偏远的地方,被视为边疆小国,长期受到其他大国的疏远和忽视。秦孝公上位后,他试图振兴国家,通过征召有才智之士来建言献策,这一举措被称为"求贤令"。
商鞅听说了秦孝公的求贤令,并携带着李悝的《法经》前往秦国,希望能够在这个相对边远的国家寻求机会。商鞅的智慧和政治才能很快引起了秦孝公的注意。他采用不同的政治游说策略,包括帝道、王道、霸道等,试图说服秦孝公进行政治改革。
商鞅的第一次游说失败,但他坚持不懈,第二次游说时采用了王道之术,获得了秦孝公的认可。然而,秦孝公尚未采纳他的改革建议。最后,商鞅采用了霸道之术,使孝公迅速入迷,开始认真考虑改革国家的必要性。
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商鞅变法"。第一次变法主要集中在改革农业、军事制度和社会结构。商鞅的目标是通过增强农业生产、削弱贵族特权、加强军队来提高秦国的国力。
第二次变法发生在商鞅劝说秦孝公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后。这一次改革着眼于颁布封疆制、废除井田制、推行土地私有制、制定秦律、改革税收制度、实行县制等方面,以进一步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然而,商鞅的改革引起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反对。旧贵族和权势阶层不满改革措施,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商鞅在政治上越来越孤立,最终遭到了政治打压。
商鞅的生活在一个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他的改革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崛起,但也为他自己招致了政治敌对。最终秦惠王继位,商鞅遭受了诬陷,被控以谋反罪名。商鞅被捕,但他试图逃亡,未成功。最终,他遭到车裂处死,并下令诛灭了商鞅的全家。
商鞅的命运悲惨,但他的改革思想和政治措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法家之祖",他的观点和措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宝贵遗产。
商鞅的改革措施
商鞅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思想来自法家思想,旨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提高秦国的统一性。
在秦国的改革中推行了等级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被视为商鞅变法的一部分,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权力,以便更有效地实行国家政策和加强秦国的国力。等级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商鞅引入了新的爵位制度,其中设立了二十个不同等级的爵位,将贵族按照其地位和功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一制度有助于明确贵族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管控手段。
在旧有的制度中,一些贵族家族能够世袭其官位和禄位,这使得政府难以掌握真正的政治权力。商鞅的改革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打破了世袭权力的格局,实现了更大的政治平等。
他强调奖励军功和罚当者之罪。这种赏罚分明的政策有助于激发国内士兵和官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效能。
商鞅还推行了分户令,要求百姓父子兄弟不得同居一室。这一政策旨在分散家庭财产和权力,防止形成地方豪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还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使商品交易更加便利和公平。这有助于加强国内市场和经济的发展。
商鞅在他的政治改革中推崇重刑罚,这是他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实施改革的一部分。他认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必须通过明确的法律和惩罚来确保法纪的执行。
他主张废除诗书礼乐,而强调建立明确的法律和法令,以取代旧有的礼仪和乐章。他认为,诗书礼乐会分散国家的精力,而法律和法令则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这一政策是为了将国家的重心从文化转向法治。
他还制定了秦国严苛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包括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明确规定以及相应的刑罚。这些法律的制定使得犯罪和惩罚变得更加可预测和公平,有助于减少官员滥用权力的情况。
倡导奖励军功和罚当者之罪,以确保官员和士兵遵守法律和履行职责。这种赏罚分明的政策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效能,同时也鼓励了国内士兵和官员的积极性。
还强调了军纪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军法规章。这些规章确保了士兵遵守纪律和执行军事任务,同时也规定了违反纪律的惩罚。
商鞅试图消除封建割据,实行农地征用和分配,使国家拥有更多土地和资源。这触犯了大多数勋贵豪强的利益,为他之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
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对秦国未来的强大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却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和争议。特别是对那些受到改革冲击的人来说,这些措施对他们的既得利益构成了威胁。
反对势力的崛起
商鞅的改革措施引起了来自秦国内部和外部的反对势力的崛起。他所推行的强硬法律、土地征用和度量衡标准等政策,遭到了来自儒家学派等保守派力量的强烈反对。这些人担心,商鞅的改革将破坏传统价值观、地位和特权。
商鞅的改革措施对旧贵族的特权和地位构成了威胁。他的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以及推动土地私有化等改革举措,减少了旧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这些旧贵族开始联合起来,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推翻商鞅的改革。
同时在官僚阶层,商鞅的改革措施也影响了官僚阶层,尤其是那些依赖传统制度和体制维持自身地位的官员。商鞅的推崇重刑罚和制定严格的法律,对腐败行为进行打击,这引发了一些官员的不满,因为他们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滥用权力和贪污。
虽然商鞅的改革措施旨在推动农业生产和提高社会认知度,但一些农民和百姓也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例如废除井田制度和实行税收制度,使一些农民失去了土地,而土地私有化的政策也使一些贫困农民丧失了土地的机会。这导致了一些社会不满和反抗。
商鞅主张废除诗书礼乐,而强调建立明确的法律和法令,这引发了一些文化和传统派别的反感。他们认为,这些改革破坏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礼仪,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商鞅的改革措施也激起了其他国家的担忧。周边的国家,特别是楚国,担心秦国的崛起会对其构成威胁。因此,他们也积极支持反对商鞅的势力,试图削弱秦国的实力。
商鞅的改革引起了强大的反对势力,这些人不仅试图阻止他的改革,还试图诬陷他。商鞅因其改革措施而引起了许多人的敌意,特别是那些失去了特权和地位的人。这些反对势力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包括恶意中伤和栽赃陷害。
商鞅的失势与诬陷
在商鞅时代,政治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改革措施可能导致了统治阶层内部的分歧。君主需要保持政治稳定,确保他们的权威不受到削弱。因此,当商鞅的改革受到强烈反对时,他们可能会对商鞅采取冷淡的态度,以平息反对声音,维护自己的统治。
商鞅最初来到秦国是在秦孝公继位后,孝公怀揽宠臣景监之时。商鞅在面对孝公时,进行了数次游说,试图获得孝公的支持来推行改革。
虽然商鞅通过不同的游说方式,最终赢得了孝公的肯定,但孝公并未立即采纳商鞅的改革建议。商鞅的改革计划一度受到挫折,因为孝公犹豫不决,担心改革会引发内乱和反对。
商鞅采用不同的游说方式来争取孝公的支持。首次是通过帝道,孝公不为所动。第二次是通过王道,也未能获得孝公的认可。
后来商鞅采用霸道之术来游说孝公,成功吸引了孝公的注意。商鞅最终理解了孝公的意图,他的改革计划旨在争霸天下,而非奉行传统的帝道或王道。
于是他终于获得了孝公的支持,而商鞅的改革措施也开始在秦国内部实施。这些改革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土地私有化、改革户籍制度、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标准、废除诗书礼乐等,旨在加强国家和军事力量,使秦国能够在战国时期崭露头角。
商鞅的改革措施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势力,包括旧贵族、官僚阶层、农民和百姓、以及文化和传统派别。
这些反对势力试图阻止商鞅的改革,因为他们担心失去特权、地位和传统文化价值观。这些反对势力不仅通过政治手段反对商鞅,还采取了极端手段,如阴谋和暗杀,试图终结商鞅的政治生涯。
商鞅遭到了严重的诬陷,被指控谋反。这个谣言可能是由他的政敌或反对势力散布的,目的是摧毁他的声誉和政治地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他试图寻求庇护,但最终无法躲过秦国的追捕。
在逃亡时被秦惠文君的部队追击,战败并丧生。他的尸体被带回咸阳,进行了车裂后示众的刑罚。秦惠文君还下令诛灭商鞅的全家。商鞅的政治改革因此终结,尽管他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但他个人的政治生涯以悲剧结局结束。
秦王没有给商鞅平反的原因
秦王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巩固自身的权力。商鞅的改革措施打破了旧有的政治体制和传统的统治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
秦王可能认为平反商鞅,无法维护政治稳定,因此决定不平反商鞅,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商鞅的改革措施受到了来自旧贵族、官僚阶层和保守派势力的激烈反对。这些势力担心改革会损害他们的特权和地位,因此积极反对商鞅的改革措施。秦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势力的影响,不愿意平反商鞅,以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
而秦国当时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困境,需要维护国内政治局面以抵御外部威胁。秦王可能认为商鞅的改革虽然有一定好处,但在政治上不符合他的权威和国家稳定的需求。因此,他可能认为平反商鞅不符合国家和自身的利益。
秦国在商鞅之前一直奉行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封建等级制度也得到维持。商鞅的改革思想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与儒家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相抵触。秦王可能为了保留儒家思想的地位,不愿意平反商鞅,以维持国家的官方政治思想。